2020年以来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“两手抓、两促进”,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,深化智慧城市建设,强化数字经济引领赋能,稳增长政策效应持续显现,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,全力抓好“十三五”收官,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
一、紧抓专项“小生产”和经济运行“大生产”,上海工业增加值规模保持全国城市首位
2020年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,上海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疫情大考之下,经济呈现出足够韧性、巨大潜力、蓬勃活力。
【保障防疫应急物资专项“小生产”】上海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,加强产能管控调度,抢抓存量库存,协调设备、原料保障,明确应急物资生产制度和保障目标,夯实生产保障能力。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对接,实施应急技改,应急物资快速生产、应急扩产和紧急转产。口罩日产能从约40万只提升到超过6000万只,创造性研制可重复使用口罩,推动医用防护服、隔离衣、护目镜等从无到有、稳步生产,加强产供销合作,有力保障了医疗救护、社区发放、复工复产、市场供应等各方面需求。同时倾力支持湖北、北京等地应急物资供应,为全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【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和经济运行“大生产”】上海发挥复工复产复市工作协调机制作用,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学复市,经济运行“大生产”加速推进。先后发布6版复工复产复市指南,出台落实抗疫惠企“28条”政策及配套细则。产业经济克服疫情不利影响,逆势上扬、逐季回升,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.7%,近10年来首次与全市GDP增速持平。从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看,2020年全年上海实现工业增加值9657亿元,规模居于全国城市首位。
二、以三大先导产业为“先锋队”,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
上海以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“先锋队”,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,推动产业从“跟跑”向“并跑”、“领跑”迈进。
【集成电路】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,增长超过21%,超额完成“十三五”目标,集成电路领域投资增长68%,格科微、中微等一批重点项目签约落地。启动建设东方芯港和电子化学品专区,支持重点企业核心芯片和元器件供应。思尔芯、概伦、芯和、奥卡斯总部落户上海,实现了国内80%EDA企业在沪集聚,积极筹建国家EDA创新中心。加强金融支撑,创新金融支持方式,组建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,保障重点项目建设。全力推进核心技术攻关,国产CPU、5G芯片、千万门级FPGA芯片商业化应用。
【生物医药】成立新一届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,并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工作专班,统筹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发布“市级医院医企协同研究创新平台(HI-CLIP)临床试验加速器,预计将临床试验的平均启动时间从6-13个月缩短至3-5个月。首次推出面向生物医药企业的“新药贷”融资服务,探索建立担保基金支持企业发展的新路径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正式在上海挂牌。目前国际TOP20 药企中有18家将中国区或研发总部设在上海,国际TOP20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7家将中国区或研发总部设在上海。
【人工智能】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,增长30%以上。成功举办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,实现“百台同播、千网同发、亿人同观”。华为上海“鲲鹏+昇鹏”生态创新中心、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等3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,商汤计算赋能平台等重大创新项目启动建设。上海期智研究院、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、上海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持续涌现,促进创新策源能力提升。加快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,推动以张江人工智能岛、西岸智慧谷、马桥AI创新试验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特色园区布局。围绕“AI+”制造、交通枢纽、商圈、文化旅游、政务、园区、金融等领域,推动一批综合性应用场景建设。
【高端产业引领】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实现总产值约13930亿元,增长8.9%,新能源汽车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领域产值增幅较大,分别达到1.7倍、10.8%、8.5%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,围绕“五基”环节,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,创新产品持续推广应用。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42.4万辆,位居全国第一;累计建成充电设施总量约37.7万个,车桩比约1.1:1,处于全球领先水平;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累计达560公里,累计向22家企业152辆车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,企业数量和牌照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;推进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领“一件事”上线。长三角超导产业联盟启动成立,国内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,C919大型客机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。成功举办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,汇聚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2350家展商参展,到场专业观众19.2万人次,比去年增长4.3%;院士专家创新成果展首次亮相,汇聚了132个院士专家团队的237项创新科技成果。目前上海已建设2家国家级和6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;本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92家,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60家。
三、以扩大精准有效投资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,促进经济新动能培育壮大
为加快疫情后经济复苏,上海按照中央统一部署,立足国家战略和自身优势,瞄准重大产业需求和产业发展制高点,聚焦重点区域、重点领域持续发力,紧盯大项目、好项目,加强统筹协调,持续推进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落地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,产业、商贸、金融、基础设施等领域共同发力、形成合力,构建起经济回暖向上的澎湃动力。
【将招商引资和扩大有效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“牛鼻子”和生命线】2020年第一个工作日,上海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暨投资促进大会,加快推动一批产业链带动性强、产业能级高的重大产业项目。成立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,组建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,突出“数字招商”,打造资源池、招商链、项目库“三位一体”的全市招商引资线上平台。2020年3月31日举办上海市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暨特色产业园区推介活动,总投资4418亿元的152个项目集中签约;2021年1月4日举行上海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,64个集中开工项目总投资超过2700亿元。2020年以来,上海以“特斯拉式”项目推进为样板,遴选两批产业能级高、产业链带动性强的百亿级项目19个,总投资超过2000亿,让“特斯拉经验”从“特事特办”变为常态服务,让“特斯拉速度”在更多项目上得到体现。2020年上海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5.9%,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.6%,成为引领全社会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,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汽车、生物医药等领域投资较快增长。推进华为青浦研发中心、重燃项目、上药浦东产业园、上海石化大丝束碳纤维项目、宝钢股份无取向硅钢等项目正式开工;加快腾讯超算中心项目建设;推动上汽大众MEB、特斯拉Model Y等下线投产。
【特色产业园区】聚焦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、航空航天、新材料、智能制造6个重点领域,集中推动26个特色产业园区建设,总规划面积约108平方公里,可供优质产业用地超过25平方公里,物业空间超过1400万平方米,目前意向签约项目超过600个、总投资额近2000亿元。发布《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》;全市产业园区单位土地工业总产值超过76.6亿元/平方公里。
四、打造数字新基建、培育在线新经济,加快数字转型赋能
2020年,上海以“新基建”为经济转型“赋能”,全面加快数字新基建推进步伐。借力加快推进5G、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东风,上海市相关部门和企业积极行动,“化危为机”,着力补短板、拉长板,促投资、拉消费。与此同时,传统产业不断加快数字化转型,加速催生产业新模式新热点,孕育新动能。
【数字新基建】2020年,上海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超3.2万个、室内小站超5.1万个,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室外连续覆盖。2020年底,上海实现千兆固定宽带覆盖960万户家庭、固定宽带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达到50.32M,率先建成“双千兆宽带城市”。在智能制造、智慧医疗、智慧教育等十大领域推进了400余项5G应用项目,包括商飞、商发、外高桥造船厂、中烟机械、瑞金医院、5G智慧核电、星逻5G无人机等标杆示范应用。发布《上海“双千兆宽带城市”加速度三年行动计划(2021-2023年)》,实施百万家庭网速托底行动。
【在线新经济】2020年4月,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、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,发布《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(2020-2022年)》。政策实施以来,全市在线新经济快速发展并激发巨大活力。在线金融、在线教育、远程办公、生鲜电商等12个重点领域加快发展;拼多多、叮咚买菜等一批领军企业加速成长,并在部分细分领域全国领先;在线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上海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的60%,在线文娱领域上海在网络文学领域拥有全国90%的市场份额。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突破1万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12%,增加值占全市GDP增加值的8.4%;基础软件产业链基本形成,工业软件在钢铁冶金、轨道交通、汽车、石油化工、网络通信等产业领域应用水平达到国内领先。伴随数字新经济的蓬勃发展,上海拿出更多发展资源和空间,着力打造产业发展新载体,为领军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。2021年1月4日,“张江在线”“长阳秀带”两个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正式揭牌,目前美团点评、哔哩哔哩、喜马拉雅等一批重大总部项目启动建设。
【数字赋能转型】制定出台《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》,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,上海获得目前中国唯一的“世界智慧城市大奖”。聚焦经济数字化转型,发布《上海市建设100+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(2020—2022年)》,实施“10030”工程,推动建设100家智能工厂,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,培育1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(1-2家超过100亿元)具备行业一流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,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;首批揭牌20家智能工厂,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383台/万人。印发《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升级实施“工赋上海”三年行动计划(2020-2022年)》,全面开启工业互联网2.0新时代;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促国资国企数字化转型,打造提升核心竞争力的“新赛道”;长三角一市三省经信部门签署《共同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》。围绕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,集聚大数据重点企业总数达到973家,大数据产业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,同比增长16.3%;成立“上海国际数据港产业合作共同体”,在临港新片区探索打造全球数据港示范区,建设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,打造集基础算力、合规评估、数据汇聚、通用技术、安全监管、供需对接等功能的新型基础设施平台;累计开放公共数据集超过5000项,上海公共数据开放首批8个标杆项目上线,形成了企业风控、普惠金融、信用服务等多项数据产品和服务。
五、做好金牌“店小二”、优化产业“新生态”,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
上海着力构建覆盖全所有制、全规模的企业服务体系,始终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,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,探索实施一批突破性、引领性的改革举措,吸引汇聚全球优质资源,努力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功能高地。
【金牌“店小二”】2020年初,上海正式发布营商环境3.0版改革方案,对企业关注度高、反映比较集中的事项系统施策,加大改革力度。《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经市人大审议通过施行,成为本市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一部综合性、基础性法规。《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》经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并正式实施,联合印发《加大支持本市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22条政策措施》。这些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,正形成吸引企业、汇聚人才的强劲“磁吸效应”。总规模357.5亿元的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注册上海,围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,坚持市场化运作、专业化管理;整合政府、技术、资金、市场等资源,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规模,激发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活力;通过投资子基金和直接投资部分优质项目等方式,支持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。实施民营企业百强培育提升计划,市区联动培育一批新业态、新经济、新模式民营龙头企业。召开“上海市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”成立大会,举办第二期全国知名民企走进上海座谈会。深化“市企业服务云”功能内涵,启动平台二期建设,提供“互联网+政务”和10大类专业服务。企业服务云累计注册用户达60万,访问量超2735万,完成各类服务订单超38万个,受理解决各类企业诉求7.87万个。
【产业“新生态”】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,发布规划产业区块外优质项目认定指引;加强产业用地收储、盘活和供应,实现“地等项目”“房等项目”;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6.2%,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实现核心技术、服务能力、国际市场竞争力及影响力提升,支持超过2万家中小企业依托“双推”工程上平台、用平台;检验检测服务不断拓展服务半径,产业规模领跑全国,排名全国第一。“十三五”全市规上工业用能总量累计下降356万吨标煤,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7.0%;围绕本市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总体目标,累计建设市级绿色工厂100家、绿色园区20家,开发绿色设计产品116项,打造绿色供应链11条。发布《上海市重点领域(产业类)紧缺人才开发目录》,以产业紧缺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,共提出175类紧缺人才,76个紧缺工种,30个重点学科专业,配套9项具体举措;加强无线电管理,深化与长三角及兄弟省市合作交流。
六、面向“十四五”构建新型产业体系,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
上海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,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,以强化“四大功能”为主攻方向,着力构建“3+6”重点产业体系,夯实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,加快打造重点领域世界级产业集群。
【三大产业“先锋队”】集成电路围绕高端芯片、关键器件、先进和特色制造工艺、核心装备和材料等领域,突破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生物医药聚焦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、高端医疗器械、产业链关键环节、产业服务新模式等重点领域,构建“1+5+X”市级特色产业空间布局,汇聚国内外生物医药优质资源要素,提升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水平与全球市场竞争力。人工智能围绕基础理论、算法、算力、数据、应用技术等环节,加快攻关突破,在制造、医疗、教育、交通、城市管理、工业制造等领域,加强场景应用。
【六大重点产业集群】上海着力打造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时尚消费品等高端产业集群,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。电子信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、通信设备、新型显示及高超高清视频、物联网及智能传感器、智能终端,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。生命健康重点发展生物医药、医疗器械、智能健康产品,以及健康服务、医药流通等服务领域。汽车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、智能网联汽车、整车与零部件,以及出行服务、汽车金融等服务领域。高端装备重点发展航空航天、船舶海工、智能制造装备、能源装备、节能环保装备,以及系统集成、智能运维等服务领域。先进材料重点发展石油化工、精品钢材、前沿新材料、战略新材料,以及大宗贸易、设计检测等服务领域。时尚消费品重点发展时尚服饰、特色食品、智能轻工,以及时尚创意、工业设计等服务领域。
作为世界观察中国的“一个重要窗口”和观察中国经济的“一个重要风向标”,上海正对标中央要求、人民期盼,对照国际最高标准、最好水平,牢牢把握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的定位要求,更加主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。在上海,好项目不缺土地,好产业不缺空间,好应用不缺场景,好创意不缺人才,好团队不缺资源!展望未来,上海将以改革创新的姿态,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,谋划新格局,铺展新画卷,成就新作为,开创新未来,加快形成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新格局。